来自非洲塞内加尔客人访问下关沱茶
7月26日,大理州企业家协会会员单位——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沱茶馆内茶香袅袅。来自万里之外的非洲塞内加尔共和国新闻官员与记者研修班一行到访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考察调研,一场跨越山海的茶文化交流在此温情启幕。
考察团抵达时,沱茶馆工作人员早已在门口热情迎接。步入大厅,下关沱茶馆负责人代表公司对远道而来的塞内加尔友人致以热烈欢迎。讲解员首先指向大厅中央的品牌LOGO介绍道:“这枚形似传统印章的标志,承载着‘诚信进取’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全球消费者的庄严承诺。”品牌logo背后的文化深意,让外国友人初步感受到中国企业的精神内核。
在展厅的时光长廊里,123年的沱茶发展史徐徐展开。从创制之初的匠心探索到如今的行业标杆,从泛黄的历史档案到熠熠生辉的荣誉奖牌,从传统加工技艺到现代生产创新,每一段故事、每一项成就都吸引着来宾驻足细听。大家不时点头赞叹,在指尖触碰历史的瞬间,感知着中国茶产业的百年坚守。
“关茶匠心”展厅内,交流氛围愈发浓厚。当讲解员介绍普洱茶的原料和云南茶叶资源时,塞内加尔客人纷纷凑近观察,接连抛出专业问题:“中国的茶类是如何划分的?”“云南茶叶为何风味独特?”讲解员耐心解答:“中国六大茶类是以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作为分类标准,而云南得天独厚的垂直气候差异与大叶种茶树优良品种,造就了‘一山一味’的神奇口感。”生动的讲解让来宾们惊叹:“原来一片茶叶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塞内加尔的嘉宾们被三个展厅的茶文化历史深深吸引。从茶马古道的传奇,到百年制茶技艺的传承,他们用手机记录,用笔尖书写,仿佛每一片茶叶都在讲述着中国与非洲之间某种微妙的联系。
来到第四个展厅,一场关于茶汤色彩的“对话”悄然发生。茶艺师为嘉宾们冲泡了下关沱茶的两种茶——生茶与熟茶。生茶的茶汤金黄透亮,熟茶的茶汤褐红油润。有趣的是,这两种颜色恰好映照了中国与非洲的肤色。塞内加尔记者研修班的一位学员灵机一动,指着生茶的茶汤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你们!”又指向熟茶的茶汤:“我们!”接着竖起大拇指,笑着说:“好朋友!” 这一刻,无需翻译,所有人都心领神会,纷纷竖起大拇指,会心一笑。茶汤的颜色,成了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温暖又感动。
观看完茶艺表演,塞内加尔的嘉宾们跃跃欲试,也想亲手体验中国茶道的魅力。在下关沱茶馆茶艺师的指导下,他们拿起紫砂壶,学着温杯、投茶、注水、出汤,动作竟有模有样,俨然一副“老茶客”的架势。 一位学员笑着说:“等回到塞内加尔,我一定要为家人和朋友表演中国茶艺,让他们也尝尝下关沱茶的味道!”言语间满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喜爱与向往。
此次活动接近尾声时,翻译员神秘地把下关沱茶馆的工作人员召集到茶桌前。非洲嘉宾们热情地围成一圈,翻译员笑着说:“他们非常感谢你们的招待,今天在中国、在下关沱茶馆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他们想送给你们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首表示感谢的歌。”
话音刚落,大家默契地拍手应和,欢快的节奏响起,塞内加尔新闻官员与记者研修班学员们用充满感染力的歌声表达谢意。茶香与歌声交织,把今天的活动推向了最高潮,这一刻,云南与塞内加尔的距离不再遥远。大家在歌声结束时依依不舍道别,并拍下合影留念。
这场跨越洲际的茶文化交流,不仅让非洲嘉宾们领略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下关沱茶的故事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茶,不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茶香无形,却能跨越语言障碍。尽管中塞两国相隔万里,文化与语言存在差异,但在醇厚的沱茶回甘中,大家的距离悄然拉近。正如那位非洲嘉宾所说:“你们和我们,好朋友。”而这杯下关沱茶,正是友谊最好的见证。
作为大理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窗口,下关沱茶馆始终以茶为媒,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此次交流不仅让塞内加尔新闻界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以茶为纽带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情感联结。下关沱茶将继续秉持初心,以一叶清茶为卷,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茶文化,让更多国际友人透过茶香感知真实中国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温度,让这杯跨越山海的友谊之茶,在“一带一路”的春风中愈发醇厚绵长。